最近,遼寧對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護”起來、“用”起來,綜合運用澄清正名、容錯糾錯、跟蹤幫助機制,打消一些干部親近企業卻怕說不清的顧慮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求穩心態,給光明磊落的真干事者吃下“定心丸”。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首先要拎得清可為與不可為之間的邊界,糾正“親而逾矩不清、清而疏遠不親”的怪論。遼寧很多城市列出政務服務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明晰政商交往的界限和底線。如沈陽市推動“萬人進萬企”活動,鼓勵廣大干部走進企業,與企業家打交道,現場解決企業煩心事。做到施以援手暖如火,功成身退淡如水。
為什么營商環境日益改善,部分企業仍“安全感”不足?政商關系“親切度”不夠,不是審批事項減少這么簡單。從有關反饋來看,企業最怕的就是不公正執法。政務陽光,公平正義,如同營商環境中清潔的水和空氣。清潔需要“過濾裝置”。遼寧法院系統以“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目標,推動實現“三個不用找關系”等重點領域開展集中攻堅。越來越多的執法部門對企業全面實行包容審慎、輕微違法整改免罰制度,讓企業感受“有溫度的執法”。
有交集而不交換,有交往而不交易。怎樣提高政商關系的“清潔度”?把權力晾曬在陽光下運行,監督重點盯防腐敗“多發地帶”。比如建筑工程招投標,大連市改進招投標方式,變“評條件”為“評結果”,將政府采購項目招標由價格競爭引向質量競爭,顯著增強了政府采購的科學性、精準性。另外,引入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和第三方民意評價機制,將征地批地、收費檢查等涉企政務公開上網透明審核,同時納入人大和紀委監督,從而有效提高政府服務的“清潔度”。
“清”上加“親”才是好關系。兩方面都硬起來,才能近者悅遠者來。(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