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徐蔚冰)日前,CMF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2021年1月)分析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副主席,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裁閆衍作了題為“疫后中國經濟復蘇的風險與挑戰”的報告。
針對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閆衍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繼續會呈現出疫后復蘇的態勢,宏觀數據將呈現出前高后低的特點。“從經濟修復動能趨勢上看,我們預測,未來經濟主體所面臨的實際困難還會存在。因此,可能面臨宏觀數據變化和微觀主體運行之間背離的現象”。
在談及疫后中國經濟復蘇面臨的挑戰時,閆衍表示,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經濟復蘇仍有壓力,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對逆全球化的影響短期內仍然不會消除,大國博弈下的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仍須擔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持續存在。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修復仍然面臨多重風險與挑戰。首先,國內經濟復蘇并不平衡,結構分化進一步加劇,這將影響中國經濟修復的可持續性和質量。其次,疫情沖擊下的穩增長政策導致非金融部門總債務增長再度加快,宏觀總杠桿率上揚,借新還舊壓力較大,尤須警惕債務風險超預期釋放引發系統性風險。
需要提到的是,2020年,信用風險呈現先抑后揚走勢,并呈現從民企向國企蔓延的態勢,2021年,隨著政策的調整,信用風險釋放或將有所加速,尤其需要警惕國企信用風險頻發導致信用體系重構,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和風險。
再次,2020年以來,政府部門逐漸成為加杠桿的主體,地方政府顯性和隱性債務壓力加大,2021年,隨著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加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或將在部分高風險區域有所暴露,在適當推動債務市場化處置的同時仍須防范其對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
閆衍提出,要應對全球變局,利用好錯峰發展的時間窗口。一是全面塑造自由貿易的國家形象。二是加強雙邊經貿往來與區域合作。三是加大國企改革的步伐與力度。
此外,閆衍還建議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不應僅關注總量,更應注重結構視角。在關注經濟結構失衡和微觀主體面臨的實際困難方面,一是著力緩解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二是著力緩解不同行業修復的不平衡。三是著力緩解不同規模企業修復的不平衡。四是著力解決實體與金融的不平衡。
閆衍還強調,在全球量化寬松背景下,政策需要特別關注收入分配結構。一是借助產業政策改善人力資本結構。二是不斷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三是增加居民部門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增加公共物品供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最后,閆衍指出,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也是重中之重。2020年面對疫情沖擊,圍繞是否需要進行“赤字貨幣化”的問題,我國財政部門與貨幣部門展開了爭論,凸顯出完善政策協調機制的重要性。